
历史的回望
在历史的长河中,武臣等一众英雄从白马津(现今河南安阳滑县)西渡黄河,深入敌境,游说各地的豪杰反抗秦朝。渐渐地,当地的英雄们纷纷响应。武臣在一路上招募了大量兵马,最终他的人马达到了数万之众,赢得了“武信君”的称号。
攻下赵国十几个城市后,虽然许多其他城市选择固守不降,武臣却没能坐视不理,他带领军队一路北上,开始了对范阳(今河北保定市定兴县)的进攻。然而,范阳的蒯彻很快看出事情的端倪,觉得当前局面不可继续下去。于是他出面劝谏武臣:“将军,您可能觉得只有通过攻城才可以扩大您的地盘,获得更多的城市,但是,事情不一定非得这么复杂。您若听我一计,可以不费一兵一卒,直接占领敌人的城市。”
武臣心生好奇:“你说说看。”
蒯彻说:“范阳的县令徐公,其实心里早有投降之意,贪财又怕死。他一直想提前投降,这样就可以避免一场无谓的战斗。若将军愿意给他一个封侯的承诺,再允许他乘坐豪华的战车到燕、赵两地巡游一圈,那么这两地的城市将会自行归降,无需战斗。”
展开剩余77%武臣听后大喜:“这个办法可行!”
于是,蒯彻带着封侯印信,驾着百乘战车,带着两百骑兵前往迎接徐公。消息一传开,燕赵两地的三十多个城市纷纷投降。
蒯彻充分理解了人性与爱国情怀。在秦朝政权即将崩塌的时代,对于手握地方政权的徐公们来说,城内百姓的忠诚与信仰既是无法摆脱的烫手山芋,也能成为他们实现更好未来的筹码。若武臣执意要求斩杀徐公,徐公便只好联合百姓,顶住压力,誓死捍卫秦朝的疆土;而如果武臣能给予徐公们一个新的希望,他们便可以为保护百姓免受战火的摧残,背上“不忠”的骂名,决定转投义军,带领百姓与武臣一起迎接新局面。
然而,陈胜此时仍未察觉局势变化的严重性。周文西进函谷关后,陈胜过于自信,以为秦朝已经动荡不安,便忽略了自己的军队建设。面对即将来临的危险,他并未增强自己的实力。孔鲋博士劝谏:“兵法有云:‘不可寄希望敌人不来进攻,唯有依赖自己不可攻。’如今大王认为敌人已乱,却未加强自己的防守,一旦遭遇挫折,后悔将为时已晚。”
陈胜依旧自信满满:“我军已经无往不利,先生不必担忧。”但很显然,陈胜因为连连的胜利,已经产生了过度自信。
当周文大军一路向西,集结数十万大军,并驻扎在临潼时,秦二世胡亥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。此时距离咸阳已不足百里,胡亥慌忙求助群臣。少府章邯提出:“贼兵已近,且兵力强大。若现在去调集附近的军队,恐怕来不及。不如释放被关押在骊山的刑徒,让他们携武器迎击敌人。”
秦二世决定大赦天下,立即释放刑徒,组建军队应对楚军。这支由刑徒组成的军队,竟在战斗中取得了胜利,周文因此败退,义军的第一次失败悄然落幕。
尽管胡亥是一位昏庸的皇帝,但在此时却没有忽视程序性的问题,依旧执行了大赦和修改法律的程序,这显示了秦朝治国理念的深远影响。
与此同时,张耳和陈余的军队已经到达邯郸。听闻周文败退,他们也得知陈胜一度听信谗言,导致许多忠诚的将领被杀。于是,张耳和陈余建议武臣自立为赵王,以稳定局势,并剔除潜在的威胁。
武臣采纳了建议,正式自立为赵王,陈余得以升任大将军,张耳也被任命为右丞相。武臣立刻派人回去向陈胜报信,陈胜对此十分愤怒,甚至一度想要处决他们。然而,最终蔡赐劝解道:“如果将武臣等人一家全杀,恐怕会为自己树立一个更强大的敌人。倒不如顺应形势,祝贺他们称王,让他们领兵西进。”
陈胜勉强同意,在武臣等人家族中加封张耳之子张敖为成都君,随后贺武臣称王,并催促他尽快进兵西进。
此时,张耳、陈余等人并不傻,他们与武臣谈道:“陈王之所以祝贺您称王,实则权宜之计。一旦秦朝灭亡,楚国必将挑战赵国的领土,您应当专注于北伐燕、代地区,扩大赵国势力。一旦赵国占据北方,楚国也无法轻易对赵国下手。”
武臣听后大喜,决定按照陈余和张耳的建议行事,开始扩展赵国的领土。
最终,这一系列的政治博弈改变了战局,也深刻揭示了人性中的权谋与背叛。即便在这个变革的时代,义军内部的纷争也远未平息,逐渐铺开了一幅历史的画卷。
对于陈胜而言,他的理想与信念最终没有能够保护他所领导的义军。无论历史如何进展,似乎背叛与阴谋始终是难以避免的宿命。而人性,也依然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不定,最终,许多人或许只能在一次次的痛彻心扉后才得以吸取教训,但往往又在后来的历史中重蹈覆辙。
全文完,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趣,不妨分享给更多的人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